2008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候选人(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8-12-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以姓氏笔画为序)

  【29】张国华:活力来自改革 效益源于创新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

  创建全国首家教育惠民服务中心,整合科室、直属单位职能,统筹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成立校企合作、出国留学、家教指导、困难生资助、咨询投诉等八个服务中心,为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教育诉求,提供一站式服务,探索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有效形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形成“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和系列化活动课程体系,实现质量提高与素质教育“双赢”。

  大力开展行政机制创新,对教师培训、督导评估等实行“购买服务”。

  张国华带领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创新实践为潍坊教育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潍坊先后被命名为教育创新实验区,树为课程改革典型,其“中考突破、课程跟进、基地拓展、载体深化、督导保障”的素质教育推进模式引起广泛关注。

  【30】张昊 等:用生命演绎青春华彩乐章

  辽宁医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学生

  2007年7月16日中午,已放暑假的张昊和张雪峰到锦州市永安训练犬基地看望正在这里勤工助学的同班同学林博。下午3时左右,张昊、张雪峰陪同林博和训练犬基地杨某的儿子杨鑫彤一起到河边给狗洗澡。只听一声“救命”,13岁的杨鑫彤不慎落入水中。3位学生立即奋不顾身跳进河中。

  由于连日降雨,平日水位并不高的小凌河此时陡涨。杨鑫彤掉入水中后,立即被水冲走,3个人在河水中拼命追赶,全然不顾自身安危,只顾奋力营救孩子。张昊一看在河里比较吃力,就跑上岸边,沿岸追赶至杨鑫彤的斜前方时再度下水,和张雪峰一起将杨鑫彤向岸上托举。就在这时,一个漩涡将3名学生和落水儿童都卷入深水中,林博连呛了几口水,奋力挣扎后上了岸。此时,张昊、张雪峰和落水儿童均被冲走。林博上岸后跑了一段再度下水,将杨鑫彤拽上河岸。他马上再返身去救两位同学,但张昊、张雪峰已被水流吞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31】张桂梅:为孤儿撑起爱的大家庭

  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

  她无儿无女,却有许多孩子亲热地喊她“妈妈”。

  2001年3月,张桂梅有了第二份职业——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儿童福利院”院长。每天,在城西边的民族中学一上完课,张桂梅便匆匆赶回位于城东的这个“大家”。即使不拿一分报酬,即使再苦再累,只要看着54个孩子甜甜的笑脸、撒欢的身影,她就感到心满意足。

  为了让孩子们吃得好、穿得好,张桂梅一分一毛地算计着。每顿饭三菜一汤,一点都不能浪费;孩子们的衣服自己买布来做,几个年幼的孩子被打扮得像花似的,没人能看出他们是孤儿。

  几年来福利院已先后收养了80余名孤儿,张桂梅用一份大爱,为这些孩子撑起了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推着我往前走的不仅仅是感恩,而是一种责任和追求”。张桂梅如今的梦想是办一所不收费的女子高中,让山里的女娃都能读书!

  【32】陈再春:一位山村校长的校园脱贫梦

  云南省福贡县石月亮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

  在云南偏远的穷山沟里,石月亮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陈再春带领师生在学校周边的田间地头种菜、养猪、养鱼、酿酒……把贫瘠的“石地”变成了“绿洲”。

  从此,学校越办越红火:学生生活有保障了,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师工作有干劲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动手能力养成了,综合素质也提高了。就这样,这所原本穷得出了名的山村学校,因全面“脱贫”而声名远播。

  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发端仅为1.5万元的勤工俭学启动资金,其发展靠的则是山、是水、是教育者的智慧和信念,而其背后,是一个基础薄弱的农村学校在国家对西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大力投入的同时,对不等不靠、积极作为最为朴实而又用心良苦的诠释。“我们还要发展沼气,建大棚、饲料加工厂……不仅为学生服务,还为当地老百姓服务。”陈再春说。

  【33】陈顺达:当代大学生感召千人支教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学生

  本身是一名特困大学生,为西部贫困孩子募集的助学物资却价值百万元;只是一名普通的年轻人,跟随他的脚步踏上支教之路的竟达1700多人!陈顺达的经历让很多人对当代大学生刮目相看。

  出生于贵州的陈顺达从小就感受到了贫困学子的无奈。因为交不起仅仅几十元的学费,六年级时班里的同学剩下一半都不到。

  2000年,读高中的他开始了对第一个孩子的资助,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几年间他的足迹踏遍西部11个省份,先后资助了100多名山区贫困孩子读书。

  陈顺达说:“毕业后要到西藏支教,然后回来创业,把创业所得的钱再投入到关注西部贫困教育的爱心事业中去。”在他的感召下,不相识的人们组成了一支“陈顺达支教队”,累计资助贫困学生600多人。

  【34】尚建峰:行动筑就最质朴的感恩

  河南省开封大学人文学院教师

  2008年农历大年初一清晨,河南省开封大学人文学院青年教师尚建峰平生第一次踏上湖南的土地。除夕夜,本该在兰考县老家母亲病床前陪护的他,只身南下参与抗击冰雪灾害。

  刚到长沙,他克服各种困难,马不停蹄地赶往灾情最严重的郴州,并被当地安排到人手缺乏的苏仙区民政局协助救灾工作。

  15天里,尚建峰和民政部门的普通职工一样,紧张而忙碌地投入到各项救灾事务中。由于民政部门特殊的工作性质,他经常要工作到深夜。至于休息,民政局会议室一角的两排木椅,就是他执意要睡的“床”。

  和许多志愿者一样,尚建峰匆匆地来,默默地走,回去后也没有再跟单位任何人说起过这段经历。他的想法源自感恩和责任,朴素得不能再朴素:“当年上大学时,是助学贷款帮我顺利完成了学业。如今国家有困难了,我有责任为国家分忧,报效社会。”

  【35】金海:用挚爱的事业延长有限的生命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教授

  很难想象,生命竟然能有如此这般的韧性。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金海教授10年前被确诊患有上颌窦腺癌,从此以后几乎一年一次的大手术让他失去了右侧上颌骨、牙床及多半个硬颚和右眼,他的双耳重度耳聋,嗅觉、味觉和鼻腔呼吸功能也已全部丧失。

  然而,也就是在这生命饱经磨难的10年,他完成、出版个人专著4部、合著10部及文献史料32篇等,共计约420万字。他坚持蒙着纱布用一只眼睛参与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内蒙古通史》,为内蒙古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就是在这生命最辉煌的10年,他完成了自己的博士研究生学业,坚持给本、硕、博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课。做学问、带学生成为他生命最强韧的支撑点。

  一个认真的人、负责的人、坚强的人,这位当代草原上的保尔正用他挚爱的事业延长着有限的生命。

  【36】周培植:集团化办学让薄弱校活力重现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局长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是一片充满教育创新精神的土地,近年来在教育局局长周培植的带领下,先后开展了幼托一体化、打造初中教育高地、梯级名师培养等创新实践;这里是一片理论创新的湿地,形成了一系列在教育生态理论指导下的区域教育发展方略。

  面对区域内教育发展差距巨大、社会对择校现象不满的现实,周培植是向教育“沙化”现象发起挑战的人。

  在教育生态理论的指导下,他和同事们推动集团化办学让薄弱学校活力重现,开展“名特优组织”建设让全区的教育变得更丰富多彩,通过星级教师评选促进教师不断成长。当地教育逐渐变得生机盎然,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每所学校如同森林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一样,按其自身多样性的规律和特性存在,相得益彰,走生态化发展的道路。”周培植将继续探索教育生态化发展之路。

  【37】孟帅:包村3年赢得村民赞誉

  山东省济南市吴家堡镇曹家圈村大学生村官

  2004年9月,孟帅作为团山东省委的选调生,被选派到曹家圈村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当上了“村官”。

  从“孟副书记”、“小孟副书记”,到“小孟”、“孟呀”,这是3年中黄河滩边淳朴村民对孟帅称谓的变化。

  曹家圈村是一个只有105户人家、355口人的小村,村集体唯一的经济来源是两方鱼塘,而每年几千元的承包费连“两委”成员的基本工资都保证不了。

  孟帅决定以修路为突破口,树立村“两委”的新形象。他天天泡在路上,经过孟帅和村民的艰苦劳动,路面整修到8米宽,铺上了石硝,彻底改变了“晴天一身土,下雨两脚泥”的状况,村民进出村比以往缩短了四五里的路程。

  曹家圈接纳了孟帅,孟帅也彻底地融进了曹家圈。他在日记里写道:“只要对群众有感情,他们就会实心实意地支持你。”

  【38】胡凯:大学生“飞”进奥运赛场

  清华大学研究生

  胡凯,一名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大学的学生,一名与专业体育训练体制绝缘的大学生,

  2005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让中国人甚至世界都认识了这个戴眼镜却速度惊人的追风少年——胡凯,在这次大运会上,黄种人首次站在了世界大赛男子100米的最高领奖台上。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胡凯参加了男子100米短跑和4×100米接力两个项目。

  男子100米短跑中他在成功晋级第二轮之后被淘汰,接力比赛上他和队友一起跑进了决赛,最后虽因犯规而失去成绩,但这个“眼镜侠”已经在“鸟巢”创造了历史。

  奥运会结束后,胡凯的双重身份让他的人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相信爱诗词、爱运动、爱生活的"眼镜侠"都会淡定而从容地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快乐未来。

  【39】姚宏昌:把城里的名校办到农家门口

  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局长

  衢州作为浙江一个欠发达地区,前些年虽然通过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增强对农村和薄弱学校的支撑力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中小学硬件设施落后的现状,但是,这些学校依然面临着优质师资流失、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等深层次难题。

  难题该如何破解?在反复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衢州决定在全市实施“名师资源共享”工程,把城里的名校办到农家门口,让所有师生共享名师课堂资源。

  在姚宏昌的推动下,当地通过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将名师们的教学实况、教学经验送到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中小学,同时通过城乡学校师徒结对,不断促进农村教师水平的提高。随后,衢州又启动名校、强校托管农村完小试点工作,用捆绑形式实现成乡教育均衡发展。对于这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举措带来的变化,衢州老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40】格日力:从放羊娃到医学博士

  青海大学副校长

  从幼时过游牧生活的放羊娃,到“赤脚医生”,再到高原医学专家、大学副校长,格日力凭着坚忍的性格,走过了一条艰难的路。

  大学毕业回到青海、后又在国外进修了近10年的格日力学成归来,进入了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

  青藏高原是高原医学天然的实验研究场,然而,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开展研究,其中的艰辛为常人难以承受。一次,为了捕捉高原鼠兔,年过半百的格日力来到海拔4300米的玛多县,整整一周都暴晒在强烈的紫外线下,长时间盯着鼠兔洞口,造成大面积皮肤暴裂、灼伤。后来,这项课题被国际高原医学界公认为是高原动物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今年,作为2008奥运会高原训练特聘专家,格日力充分应用“低氧运动生理”的研究成果,指导来到这里的国家运动员进行高原体育训练,大大提高了高原训练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并被授予“中国奥委会特别贡献奖”。